云南天文台天文科普服务的宗旨:(1)开展天文科学普及,探索宇宙奥秘,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2)加强科学教育阵地建设,用科学知识武装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破除迷信,拆穿伪科学,为边疆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3)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开拓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取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云南天文台坐落在昆明东郊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上,园区占地 500 余亩,横跨三座山头,植被覆盖率超过 70% 。园内森林茂密,鸟语花香。当你搭乘飞机来到昆明,临近降落前,飞机就会经过云南天文台的上空。此时,你通过舷窗朝下望去,你会看到在大片苍翠的森林中散落着一座座白色的园顶建筑,这些白色的园顶建筑都是云南天文台的望远镜观测室。遍布凤凰山上的望远镜圆顶建筑让天文台园区显得更加清幽雅致,别有风情。在天文台众多的建筑物中,有一座庞大的钢铁建筑物与众不同。这座建筑物从外观上看上去象一个巨型锅盖,这是一架四十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庞大的镜面直指苍穹。当你走近它的身边,你会惊叹它的雄伟,你会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它的作用与功能。这架四十米 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是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嫦娥奔月工程”配套的地面设施,用于接受奔月卫星数据。
科普工作的历史与成就
云南天文台对外开展科普教育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秉承天文学科的一贯特点,同全世界的天文台一样,云南天文台从它创始之初到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一直将面向公众的天文科普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
云南天文台的科普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后,天文科普工作逐渐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坚持对社会公众开放,向广大社会公众普及天文科学知识。 1972 年,云南天文台成立之初,就专门设计和建设了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的专用设施——科普楼,并一直使用至今。 80 年代以后,云南天文台成立了专门的科普部门,并设有专人专职开展科普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普专家,他们成为云南天文台科普工作的骨干。
1997 年底云南天文台被云南省政府首批遴选为“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并挂牌立碑。
1999 年 11 月在 中国科协开展的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中,经过全国性学会、省级科协推荐,通过专家评审,云南天文台成为首批由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1999 年 12 月经 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聘请的专家组成 “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 评审委员会评审,云南天文台被首批命名为 “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 ,并颁发资格证书和牌匾。
2005 年 2 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 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设施功能配套完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队伍机制健全完善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进行评选,云南天文台亦首批入选,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颁发了证书和匾额。
几十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万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学生到云南天文台科普基地参加科普活动,学习科普知识。云南天文台科普基地举办过许多大型天象科普活动。如: 1986 年哈雷彗星回归、 1994 年彗木相撞、 1997 年海尔-波普彗星观测、 1999 年- 2000 年流星雨、 1980 年云南日全食……,社会反响效果极为深远。云南天文台 科普基地成为了面向社会公众,为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课堂;成为了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传播演示中心和中小学的课外教学与实验教学基地;成为了市民娱乐、探趣、感受科学等多种休闲形式于一体的新型文化载体。
天文科普活动场所和设施
云南天文台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建设,除了在天文观测和天文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外,天文科普基地已具规模。现在,云南天文台科普基地专门用于进行天文科普活动的设施和场地有:
1. 天象厅

游客们来到云南天文台参观,在天象厅可以欣赏到 “春、夏、秋、冬”四季星空著名的亮星与代表星座,日月食等基本的天文现象、太阳系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真实面貌与相关知识。
2. 科普楼

科普楼始建于上世纪 70 年代。一楼为影视厅,用于播放相关天文科普影视片。二楼是科普展厅,分为天文之旅科普展和中国探月航天科普展。三楼已经改造为一个观景观星平台。四楼装备 350mm 专业天文望远镜,提供游客观看天体的机会。宁静的夜晚,借助望远镜的天眼,仰望璀璨星空,遨游浩瀚宇宙,令人陶醉。
3. 太阳历广场和大型赤道式日晷

太阳历广场 大型赤道式日晷
太阳历广场和赤道式日晷都是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太阳周日、周年运动特征所造成的日影变化,来实地测定时间和季节的大型天文科普设施,可以直观、形象地演绎许多原本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天文学原理和地理知识。其中太阳历广场为我台科普工作者首创,
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深受广大青少年、教师和科普人员的欢迎。 在中国奔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太阳历广场的创造将为各地城市广场的景观建设提供新型的具有科学内涵的选择模式。
4. 40米射电望远镜

40 米 射电天文望远镜 是 用于承担嫦娥一号科学探测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 的重要设备 。该望远镜直径 40 米 ,高度相当于15 层楼,展开达 4 个篮球场大小 ,总重量超过 400 多吨,其本身就是一座壮观的科普景观设施。
5. 中国古天文展厅和云南少数民族历法展厅
在中国古天文展厅,通过图版及中国古天文仪器模型,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及贡献。在云南少数民族天文历法展厅,展示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对历法的研究及贡献等。
6. 恐龙与陨石展厅

游客们在云南天文台还可以参观恐龙与陨石展厅,在恐龙与陨石展厅,通过陨石实物、图片及文字向大家展示天外来客陨石及曾经称霸地球恐龙的相关资料及知识。
7. 正在布展的“探月工程——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科普展,展示的是世界探月的历史、中国探月计划及目标。宣传我国航天的辉煌成就。
云南天文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年坚持对学校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开放,并实行一条龙服务。在做好传统科普宣传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科普项目和科普服务模式,如“夏(冬)令 营”,“天文周末”,“亲子游”,“天文旅舍”等,努力探索新型天文科普旅游之路,力争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天文科普服务内容,满足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科普需求。
随着我国的繁荣进步,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对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云南天文台科普基地为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智能开发、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的确立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云南天文台科普基地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