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天文研究团组

  一、团组简介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的前身--云南天文台天体力学研究室,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从事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研究,主要开展了人造卫星观测、空间目标探测与精密定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月球激光测距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研究宗旨: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太空安全等重大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应用天文技术,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团队。

  核心价值观:团结、协作、奋进、创新、奉献

  二、团组发展历程

  1965年,冯和生先生在云南天文台开始建设人造卫星观测室。

  1972年,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成立,将Ha a-3C航空相机改装成赤道式四轴跟踪人造卫星照相机,拍摄到东方红卫星的火箭体。

  1974年,进口蔡司光学仪器公司天文大地自动测量照相机SBG,开始卫星观测。

  1976年,总参测绘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共同承担了我国某岛屿的大地坐标测量任务,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在SBG望远镜上加装了第一代系统激光测距系统,单次测距精度达到1~2m。随后又将其升级为第二代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单次测距精度达到20cm。

  1978年2月,成立了天体力学研究室,冯和生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

  1984年8月,6403机架(1.2m望远镜)从长春光机所运抵昆明,开始装调、检测。

  1986年,冯和生参加了第8届国际激光测距会议,在会上报告了1.2m望远镜检测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同时向国际同行宣示打算建立一个激光测月的系统。

  1990年,6403机架改造成1.2m地平式天文望远镜,对空间目标进行跟踪和光学成像。

  1995年,“1.2米望远镜高精度指向模型”荣获了该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年,利用原电子工业部1411所研制的激光器以及美国NASA赠送云南天文台单光子探测器、SR620计数器等配套设备,开始建立第三代卫星激光测距系统。

  1998年11月16日,第一次取得卫星激光测距数据,测距精度达到3cm,在国内最早测到GPS35、GPS36卫星的回波。同年加入到国际激光测距网,测站编号为7820。

  2003年,开展白天卫星激光测距试验,获得2003年云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4年,光电技术研究所与云南天文台合作国内首次获得空间目标高分辨图像,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知识创新研究团组“自适应光学在应用天文中的研究”,熊耀恒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

  2008-2011年,开展低轨大空间碎片激光测距试验,获得观测数据。

  2009年,实现了1kHz卫星激光测距。

  2013年,建立空间目标光度测量系统。

  2014年,研制完成了53cm双筒望远镜,主要用来卫星激光测距和空间碎片激光测距。

  2015年,团组改名为“应用天文研究团组”,李语强任团组副组长。

  2016年,利用53cm双筒望远镜开始常规卫星激光激光测距,测站国际编号7819。

  2017年,国际上首次将单光子超导阵列探测器应用到空间碎片激光测距领域,探测能力:0.045m2@2000km,最远距离约6200km,测量数据已获得应用。

  2018年1月,国内首次实现月球激光测距,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2019年6月,作为技术抓总单位,联合长春光机所、空天院、南京大学为中山大学珠海激光测距台站成功研制一套高精度月球激光测距系统,获得月面全部角反射器回波信息。

  2020年,基于532nm激光开展了白天空间碎片激光测距试验,获得空间碎片回波信号。李语强研究员任应用天文研究团组负责人。

  2021年1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高精度月球激光测距及月球运动模型研究》资助;基于昆明和丽江台站开展一发多收空间碎片激光测距试验,获得阶段性进展。

  2022年7-8月,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开展激光通信实验,获得阶段性进展。

  202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课题《分布式激光测距系统及观测模式研究》资助。

  三、研究方向

  1、卫星激光测距及科学应用

  2、空间碎片光电探测及应用研究

  3、高精度月球激光测距及月球历表建立

  4、激光通信与深空激光测距研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