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晓彬星”

72,在著名国际天文学会议Asteroids, Comets and Meteors 2014ACM2014)上,大会科学组织委员会主席宣布小行星(9832)被命名为“Xiaobinwang”。以表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王晓彬研究员在行星物理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王晓彬研究员多年来从事太阳系小行星物理的观测研究。太阳系小行星被普遍认为是形成太阳系类地行星和气态行星固定核的‘基石’。因此,对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的认识是理解太阳系形成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处于小行星带(火星和木星之间)外层的碳类小行星上会更多地保留太阳系行星形成时的信息。小行星物理研究的目的就是观测和测定小行星的物理参数(例如,质量、形状、自转、表面物质组成以及内部结构等)来推测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一直以来,小行星的质量和容积密度(或者说内部结构)是很难精确测定的量。作为研究小行星质量和内部结构的一个突破口,王晓彬研究员开展了在中等大小碳类小行星中搜寻双小行星的观测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在主带小行星中只发现双小行星系统总数不超过50个,这与发现小行星的总数相比是一个极小的数,与理论预计的数目也相差很远。王晓彬尝试在中等大小碳类小行星中搜寻双小行星,这可能成为发现更多新的双小行星样本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地,通过对双小行星的物理参数和相互绕转轨道参数的观测,可以实现小行星质量的测定;如果能够测定小行星的三维形状,还可以测定小行星的容积密度。这两个参数对理解这类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研究至关重要。目前,通过小行星自转的光变曲线的特征,已发现了若干双小行星的候选体。确认了自1979年以来被人们一直怀疑是双小行星系统的(171Ophelia小行星(见下图)。另外,还发现了一个自转轴进动的小行星(469Argentina 

    

    

至今,人类已发现小行星的数目超过几十万;已经测得小行星自转参数不过千颗;已知形状的小行星样本仅几佰颗。而大样本的小行星自转和形状参数是小行星形成和演化研究所需要的重要数据。尤其对在预备状态下的各种各样针对小行星的深空探测计划来说,被探测目标小行星的自转参数和形状参数测结果和精度则部分决定了这些空间探测成败。        

王晓彬关于‘小行星自转参数和形状的观测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面上项目的资助。目前,已成功完成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实现了项目的研究目标。 

为表彰王晓彬研究员在小行星物理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ACM2014大会将小行星(9832)命名为“王晓彬星”。 以下是“王晓彬星”的基本参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