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暗条的约束爆发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徐喆博士和闫晓理研究员,利用界面区域成像光谱仪(IRIS)和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的数据,对一例太阳暗条爆发活动进行了成像观测和光谱分析。这次暗条爆发表现出明显的二阶段演化特征,并且最终被约束在太阳低层大气。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3月21日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太阳暗条以及包裹着暗条的磁通量绳被认为是太阳爆发活动的核心结构之一。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一个从活动区暗条中分离出来的螺旋状暗条细丝驱动了这次太阳爆发活动。整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暗条细丝缓慢上升并因前方的磁通量堆积而受阻。这种阻碍导致暗条细丝与附近的环状结构发生了磁重联,这不仅增大了磁通量绳的体积,还通过足点迁移改变了其连通性。如图1所展示的,新形成的磁通量绳变得更加不稳定,并在第二阶段中驱动了快速爆发。磁通量绳的继续抬升引发了其与上覆磁场的重联。最终,磁通量绳完全解体,沿着上覆磁场产生了几次太阳喷流现象。
这些观测结果证明,磁通量绳与上覆磁场之间的外部重联可以破坏磁通量绳的结构,从而在太阳暗条的约束爆发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太阳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云南省太阳物理和空间目标监测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图1:IRIS卫星数据对太阳暗条约束爆发的成像和光谱观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