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暗条感应爆发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博士生杨丽平和导师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所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和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了两个相邻太阳暗条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最终导致暗条的连续部分爆发。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太阳感应暗条爆发通常涉及两个甚至多个暗条同时爆发或在相对较短时间间隔内连续爆发。这些爆发暗条之间存在一定的物理联系,一个暗条的爆发可能会对另一个暗条产生作用,从而导致另一个暗条同时或相继爆发。
通过对2021年9月9日活动区NOAA 12866中的两个暗条演化的详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由于较大暗条右边部分附近先出现增亮和双向流,导致了该暗条右边部分首先被激活并爆发。在其爆发过程中,其右边部分不断向较小暗条靠近,之后它们发生碰撞产生增亮和双向流,表明两个暗条之间发生了磁重联。相互作用导致了小暗条先向右边运动,之后被激活并爆发。当小暗条快速向大暗条的中间部分爆发时,大暗条左边部分也开始爆发,表明其上覆磁场受到爆发小暗条的扰动。大暗条的右边部分与小暗条相互碰撞时具有一个相对较小的接触角(小于45°),而且两个暗条具有相反的螺度符号,因此,当它们碰撞时会发生磁重联从而产生相互作用,类似于Linton et al.(2001)数值模拟中的反弹(bounce)相互作用。
该研究中暗条的几次连续爆发发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它们的爆发是由暗条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感应爆发。非线性无力场(NLFFF)外推的暗条磁场结构显示,大暗条是由具有不同扭缠的三部分磁流绳构成,这也揭示了为什么暗条会部分爆发。此外,外推的暗条磁场的螺度符号与暗条爆发时表现出的旋转运动的螺度符号一致。
该研究推进了对太阳同调爆发活动的理解,为研究恒星或其他天体连续的爆发活动提供很好的参考和思路。
该项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云南省太阳物理与空间目标监测重点实验室等基金的支持。
图(a)到(d)展现了利用非线形无力场(NLFFF)外推方法得到的两个暗条(F1和F2)爆发前的磁结构以及它们上方的磁场。图(e)和(f)展现了利用势场(PFSS)外推模型得到的两个暗条爆发前其上方的磁场叠加在NVST观测到H-alpha图和SDO观测171埃图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