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活动区演化及其相关的太阳耀斑爆发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卫星的地空联合观测,研究了一例反Hale极性分布的新浮现区的演化及其相关的太阳耀斑爆发过程,揭示了活动区的演化是如何重构太阳大气,并最终导致太阳爆发活动的产生。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徐喆特别研究助理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合作完成。

  太阳活动区的极性分布违反Hale–Nicholson定律的数量很少,但是一旦形成,它们往往是太阳耀斑的高发区域。近日,徐喆及其合作者发现,活动区AR 12882中出现的一个具有反Hale极性分布的新浮现区。使整个活动区变得非常活跃。在反Hale区域浮现后的48小时内产生了两次太阳耀斑的爆发,并且均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这个反Hale区域存在强烈的光球剪切运动,其偶极场的分布由南北向转变为东西向。在此期间,反Hale区域还不断地向高层大气注入磁能和磁螺度。同时,在其上方的日冕层,形成了一个反S形状的磁流绳。这条磁流绳成功喷发,然后再次形成,随后继续爆发,导致了两次太阳耀斑的产生。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反Hale区的演化为太阳爆发提供了足够的磁能和磁螺度。而新浮现的反Hale区域与原本存在的活动区背景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促进了耀斑的爆发。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太阳物理与空间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部重大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上图展示了活动区12882中浮现的反Hale区域及其相关的太阳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现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