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纬度分布领域获进展
近日,广州大学王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纬度分布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进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地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进而提升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这一成果以“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behaviors of CME occurrence rate at different latitudes”为题被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上。
日冕物质抛射(CMEs)是太阳大气中尺度最大、最为壮观的活动及能量释放现象,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主要源头,可能会导致中度到强烈的地磁暴。太阳物理学家发现高纬度和低纬度CMEs的演化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高纬度CMEs与极冠暗条、极性反转等现象密切相关,而低纬度CMEs主要与太阳黑子(或活动区)有关。
为了深入探索CMEs在不同纬度上的时间和空间行为,林家琪等人基于SOHO/LASCO的CDAW目录提供的CMEs数据,研究了不同纬度的CMEs的发生率分别与低日冕指数(10.7cm射电流量,F10.7)和高日冕指数(日冕亮度指数,CBI)在第23和第24活动周的相关性和相位关系。研究发现,CMEs、F10.7和CBI之间的相关程度在第24周比第23周的要高,这可能与光球磁场的强弱分布有关。
研究表明高/低纬度CMEs的源区在形成高度上可能是不同的,相位关系可能与低层大气到高层大气的磁能聚集和耗散过程有关。此外,不同太阳活动指标之间的时间偏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响日地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该成果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和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的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