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发现磁内爆可以作为太阳感应暗条爆发之间的一种物理联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和日冕观测组硕士研究生周承瑞等人通过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分析了一个扇面-脊(fan-spine)磁场位形下由于磁拓扑改变导致感应暗条爆发的观测现象,发现了磁内爆可以作为感应暗条爆发之间的一种物理联系。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9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扇面-脊磁场系统是日冕中常见的一种包含一个穹顶状磁结构、一个磁零点与内外脊的特殊磁场结构,它通常出现在某一极性的磁场区域中包含反极性磁场的情况。
太阳上存在很多时间相近,产生于不同地点、并具有物理联系的多次连续的太阳爆发活动,被称为感应爆发。到目前为止,感应暗条爆发之间的物理联系尚不清楚,亟待观测来验证。磁内爆(magnetic implosion)是指太阳大气的爆发活动(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能量抛射到日冕高层大气中,造成爆发区域的磁压减小的现象。研究表明,磁内爆的表现主要为爆发时上覆环的先膨胀后收缩,可改变磁场的拓扑结构。
周承瑞等人主要使用太阳光球磁场、极紫外波段数据,通过非线性无力场外推方法得到了三维日冕磁场中一个完整的扇面-脊磁场结构,研究了在这个磁场位形下,间隔大约半个小时的两次连续的感应暗条爆发活动。根据分析结果,他们认为第一个暗条爆发是由于两个更小的迷你暗条重联导致的,第二次暗条爆发则更可能是第一次暗条爆发过程中发生了磁内爆,产生的磁压的变化导致了扇面-脊的磁拓扑发生改变,从而使第二个暗条上方磁结构不稳定,最终触发了圆环不稳定性导致了第二次的暗条爆发。
周承瑞等人的研究说明感应暗条爆发之间的确具有明确的物理联系,验证了太阳磁活动的复杂性。另外,以往的研究都认为扇面-脊结构作为一类重要磁拓扑特征已在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大尺度爆发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该研究进一步指出扇面-脊的存在对理解喷流的产生机制亦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项目等的支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