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日冕扰动双分量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及CME理论研究团组成员梅志星博士及其合作者,通过三维磁流体动力学(MHD)数值实验研究了太阳爆发过程中产生的全日面远紫外(EUV)波段日冕扰动,为EUV波段日冕扰动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论解释。该研究成果发表近期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太阳爆发过程中EUV扰动现象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目前研究人员倾向于认为EUV扰动同时包含波与非波的成份。其中,波的成份就是爆发磁结构前方的快模激波,非波的成份与CME泡状结构联系在一起。梅志星等人在太阳爆发灾变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三维MHD数值模拟,获得基于数值结果的可以与观测数据进行直接比对的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 (SDO/AIA) 合成图像,深入考察了这个关于EUV波的理论解释。 

    在合成的AIA图像中,他们观察到明亮的快模激波的半球形前锋和后面的日珥/暗条物质的加热。在日珥与快模激波之间的区域亮度变弱,形成一块暗区。演化过程中日珥磁结构持续膨胀,其亮度不断衰减,并最终消失在暗区域中。如果从日面边缘观测这个过程,合成图像支持大尺度日冕扰动的双分量结构解释。但是,在太阳中心附近观测上述过程时,合成图像不支持这种解释,因为被加热的日珥/暗条物质不具备典型的准圆形特征。 

    另外,从CME的侧面看过去,他们还在速度分布中识别出CME侧边的慢模激波,速度涡旋以及快模激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回声。其中,慢模激波与一个三维的速度跃变面有关。不过,这些结果属于太阳爆发过程中磁场位形的精细结构,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观测结果的分辨不够,这些结果在目前的观测结果中还没有被证认出来。他们期待将来的高分辨率观测可以帮助证认这些细节。 

    论文链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