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通告
学术会议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停止接待散客参观的公告 (2020-12-29)
·2020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名单公示 (2020-10-26)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食堂原材料供应商遴选公告 (2020-09-30)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关于2020年度岗位聘用事宜的通知 (2020-09-03)
·昆明分院拟提名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相关信息公示 (2020-07-06)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19-2020学年优秀学生初选名单公示 (2020-05-25)
·关于做好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初选工作的通知 (2020-05-02)
·关于做好2020年度朱李月华奖学金评选工作的通知 (2020-05-02)
·关于申报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必和必拓奖学金的通知 (2020-01-14)
·计算太阳物理领域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0-01-0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云南天文台科学家参与发现年轻星团中蓝离散星双序
2018-05-03  |  作者:  |  【  】 【打印】 【关闭

  近期,国际著名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ApJ)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员领导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姜登凯研究员参加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的一项关于星团中蓝离散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首次在年轻的星团NGC2173中观测到蓝离散星形成的两条显著分离的序列,同时,在该星团中并没有发现任何曾经发生过核塌缩的痕迹。在4月23日出版的Nature Astronomy杂志中,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艾莉森.西尔斯教授对这一工作发表了专门的评述文章,并指出这一观测再次引起天文学家关于这些特殊天体形成的主导机制的争论。

  蓝离散星,也被称为恒星中的“吸血鬼”,一直被认为是经历过恒星碰撞或者双星演化(双星物质转移与并合),才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加年轻。观测发现三个年老(100亿年以上)的银河系球状星团中,蓝离散星的亮度和表面温度存在特殊的分布关系,即蓝离散星在赫罗图中分布在两条序列上。而该团队的这一工作是首次在年龄仅为10亿年的星团中发现这一现象。

  天文学家之前一直认为这一现象是由星团的核塌缩导致的,也就是说,当年老的星团经历核塌缩的时候,恒星碰撞与双星演化会产生大量的蓝离散星,而这两种通道产生的蓝离散星会占据赫罗图中不同的位置,从而产生观测的双序分布。但该团队通过研究NGC 2173中恒星密度的空间分布,并没有发现任何该星团曾经发生过核塌缩的痕迹,直接挑战了之前天文学家认为的只有核塌缩才能产生蓝离散星双序的观点。而姜登凯等人在2017年(ApJ 2017, 849, 100)曾利用双星演化解释球状星团M30中的蓝离散星双序特征,发现原初双星通过物质转移就可以产生赫罗图中的蓝离散星双序,并指出蓝离散星双序现象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姜登凯参与本项国际合作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NGC 2173星团蓝离散星的亮度-表面温度的二维分布。每一个点代表一颗恒星或双星,黑点是NGC 2173的普通恒星。蓝色和红色圆点标出了两条恒星带上的蓝离散星。蓝色实线和虚线是理论模型预测的两支蓝离散星的位置。本文作者认为左边的蓝离散星带代表了同时形成的一批蓝离散星。

 

文章链接

 

 

 
©2010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001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102001009号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云南省 昆明市 官渡区 羊方旺396号    邮编:650216
电话:86-871-63920919    传真:86-871-63920599    科普参观:86-871-63920966,63911620